近兩次在沒有劉老師的指導下
大家又聚會了兩次
透過這樣討論,還是有不少成長
最近看了幾天書,推薦給大家
如果你對於mindfulness有興趣,可參考
1.聖嚴法師教禪坐
2.Mindfulness and Psychotherapy (Edited by Christopher K. Germer)
對於CBT如何應用在兒童青少年的族群
可參考:
1.想得好,感覺棒
2.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
3.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這本對成人也適用)
對於強暴對人的影響:
暗夜倖存者
這些書有些已經出版多年
我最近才有空去讀
ming hsiung
read more...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短時間的中斷
說來有些可惜,督導必須暫時中斷
不過我很期待這個團體可以持續下去
團體的形成相當不容易
很珍惜能與這麼一群優秀的心理師一起成長
所幸,劉老師只是離開一陣子
而接手的老師目前還在尋找之中
大雄
read more...
不過我很期待這個團體可以持續下去
團體的形成相當不容易
很珍惜能與這麼一群優秀的心理師一起成長
所幸,劉老師只是離開一陣子
而接手的老師目前還在尋找之中
大雄
read more...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創傷治療
在前幾次聚會劉老師介紹了Dr Foa的prolonged explosure therapy
國內圖書館已經有原文書了
可惜已經離開學校很久了,無法借閱,所以就上網訂了
中文書中,我覺得"重畫生命線-創傷治療工作手冊"寫得還不錯
雖然已經出版很久了,內容以CBT為基礎,是一本自助書籍,
如果有人知道不錯的中文書,也請推薦給我
Ming-Hsiung
read more...
國內圖書館已經有原文書了
可惜已經離開學校很久了,無法借閱,所以就上網訂了
中文書中,我覺得"重畫生命線-創傷治療工作手冊"寫得還不錯
雖然已經出版很久了,內容以CBT為基礎,是一本自助書籍,
如果有人知道不錯的中文書,也請推薦給我
Ming-Hsiung
read more...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聊聊我們聚會(一)主題篇
我們的聚會是這樣進行的,每次三小時的聚會中,個案討論與文獻閱讀的比例大約是2:1。
經過將近一年(每月一次)的聚會,回首過去,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討論過不少主題了,依序加以介紹:
1.個案概念化(case formulation)
case formulation可以說是心理治療的核心與基礎(當然每個學派的心理治療也有自己施行case formualtion的方式)。因此前幾次的主題,大多集中在如何以認知行為的立論基礎,case formulation進行練習,而case formulation至今也是每次聚會時都必需進行的一個討論主題
2.認知紀錄表的實際應用與練習
3.schema therapy的實際應用與練習
4.治療歷程的結束
治療的結束與開始同樣的重要,甚至可以說治療的結束比開始更重要。如何適切地處理治療歷程的結束,對治療者而言可以說是相當大的考驗。
5.延長暴露法的實際應用與討論
read more...
經過將近一年(每月一次)的聚會,回首過去,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討論過不少主題了,依序加以介紹:
1.個案概念化(case formulation)
case formulation可以說是心理治療的核心與基礎(當然每個學派的心理治療也有自己施行case formualtion的方式)。因此前幾次的主題,大多集中在如何以認知行為的立論基礎,case formulation進行練習,而case formulation至今也是每次聚會時都必需進行的一個討論主題
2.認知紀錄表的實際應用與練習
3.schema therapy的實際應用與練習
4.治療歷程的結束
治療的結束與開始同樣的重要,甚至可以說治療的結束比開始更重要。如何適切地處理治療歷程的結束,對治療者而言可以說是相當大的考驗。
5.延長暴露法的實際應用與討論
read more...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書籍介紹--掌握好心情
掌握好心情(詳細介紹請按此)
本書可以說是認知行為治療的入門書籍,也可以視作一本實作手冊。作者原本用意是病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後,可以回家閱讀本書,自己練習認知行為治療的相關技巧,因此書寫方式淺顯易懂,以四個實際案例(憂鬱症、恐慌症、PTSD)說明認知行為治療技巧或是相關表格如何應用在實際治療歷程中。
雖然是寫給一般民眾看的,但我覺得更適合心理治療臨床工作者。
推薦給大家。
read more...
本書可以說是認知行為治療的入門書籍,也可以視作一本實作手冊。作者原本用意是病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後,可以回家閱讀本書,自己練習認知行為治療的相關技巧,因此書寫方式淺顯易懂,以四個實際案例(憂鬱症、恐慌症、PTSD)說明認知行為治療技巧或是相關表格如何應用在實際治療歷程中。
雖然是寫給一般民眾看的,但我覺得更適合心理治療臨床工作者。
推薦給大家。
read more...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關於認知記錄表的疑問
在自動化想法的部分,如果我們選擇討論的AT是"他們(指身邊的人)都不考量別人的立場"
那麼在證據及反證部分,是要找事件當時的,亦或是所有與身邊的人相處的經驗都算是?
(即過去的經驗,可不可以納入討論的範圍)
另外,關於"應該"的念頭,似乎不太容易找到證據和反證
例如:別人應該考慮我的立場 或 別人應該多替我著想
那要如何挑戰與應該有關的想法?
ming hsiung
read more...
那麼在證據及反證部分,是要找事件當時的,亦或是所有與身邊的人相處的經驗都算是?
(即過去的經驗,可不可以納入討論的範圍)
另外,關於"應該"的念頭,似乎不太容易找到證據和反證
例如:別人應該考慮我的立場 或 別人應該多替我著想
那要如何挑戰與應該有關的想法?
ming hsiung
read more...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督導時的團體規則
以下是我憑印象整理的,大家可以修改
1.準時參加督導團體
2.儘量排開臨床工作,不無故缺席
3.極盡可能地保護個案的隱私
4.提個案報告時,儘量選擇不同類型的個案
ming hsiung
read more...
1.準時參加督導團體
2.儘量排開臨床工作,不無故缺席
3.極盡可能地保護個案的隱私
4.提個案報告時,儘量選擇不同類型的個案
ming hsiung
read more...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如何在本部落格發表文章?

1.收到"認知行為治療論壇"發出的邀請函
2.連上邀請函中的網址,登入後,即可成為本部落格的共同作者,隨時可以發表文章

申請成為可以使用部落格的帳戶
從未使用過google帳戶的,請依照步驟1:先申請google帳戶,依照後續要求填入相關資料申請之即可
已前曾經申請過XXOO@gmail.com的,則依照步驟2.直接登入即可(只要輸入@前的名字即可,如XXOO)
注意事項:
google帳戶有兩種,一種是使用google名下gmail免費信箱者,但若有人不想再多申請gmail信箱,也可以用自己常用的email信箱申請成為google帳戶,例如你已有demo@yahoo.com.tw,只要步驟1申請新帳戶時,帳戶名稱輸入以你的信箱全名demo@yahoo.com.tw當作以後的google帳戶使用名稱

回到部落格,右下方有一個"論壇成員",若看到你的名字,表示已經成功加入,若沒有,請重覆前面的邀請函申請動作

每當想要發表文章,請從部落格右上方的"登入"處按入

輸入使用者名稱與密碼,即可進入部落格後台,然後找到其中"發表文章"或"新文章"按入,即可開始編輯文章了...
read mor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