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關於認知記錄表的疑問

在自動化想法的部分,如果我們選擇討論的AT是"他們(指身邊的人)都不考量別人的立場"
那麼在證據及反證部分,是要找事件當時的,亦或是所有與身邊的人相處的經驗都算是?
(即過去的經驗,可不可以納入討論的範圍)

另外,關於"應該"的念頭,似乎不太容易找到證據和反證
例如:別人應該考慮我的立場 或 別人應該多替我著想
那要如何挑戰與應該有關的想法?

ming hsiung

2 則留言:

活魚 提到...

國人使用"應該"好像並不純為自陳式自我主張式的表達.也包含忍受下的(文化背景)被動反應.會談中似乎需多區辨此兩種差異.
在下分為兩種:
1.自主的表示"應該":代表事實與本身想法的差距(一般認知治療中的看法)
找證據的方法:事實與想法有那些相同或不同處呢?
2.忍受不住下表示"應該":可能代表自己的想法別人應該知道(讀心術)
找證據方法:別人真的知道了你自己的立場是什麼了嗎?如果不了解您的立場又將如何考慮您的立場或為您著想呢?您表達過的立場曾被了解嗎?有多少可能性或原因使人無法真確的考量到您的立場?(回到去檢視個案使用的技巧) 活魚 41(士毅)

劉銘雄—用心做治療師 提到...

讀心術部分謝謝提醒
請教士毅
那關於上述討論中"自我主張式的表示",該如何介入
例如:"我應該要再瘦一點才不會讓人討厭"
   "我應該完成所有別人交給我的事"
這時介入的策略為?